当前位置:首页 > 城市商情 >

火州吐鲁番 也有一条丝绸路

2019-08-28 14:52:38   来源:南充日报    


  犹如一匹巨大的褐色幕布从天际垂下,在空旷的戈壁上拉起一道长长的不可摧毁的屏障。明代著名诗人陈诚这样描述:一片青烟一片红,炎炎气焰欲烧空。春光未半浑如夏,谁道西方有祝融。
  8月25日中午,“丝路寻踪·源点南充”重走丝绸之路采访组一行从哈密一路向西,途经吐鲁番市辖境内火焰山时,无不被其长达上百公里的褐红色的山势及散发的热浪所震撼。
  在吐鲁番,有玄奘雕塑,有坎儿井,和南充一样还有条街道叫丝绸路,这条路,让相隔近万里的两座城市心意相通。


A 古丝路交会的高昌故城
  一个个神秘的古国名,一座座废弃的古城池,一孔孔凝重的古寺佛洞,一道道古老的坎儿井,以及一段段悠远的驼铃和动人的故事……充满沧桑与神奇的火州吐鲁番,在瑞典人贡纳尔·雅林的评价中,是“世界上最富有的露天博物馆”。
  吐鲁番市区东40公里,高昌故城静悄悄地伫立火焰山南麓。吐鲁番市博物馆资料显示,公元327年(东晋咸和二年),前凉政权首次将郡县制推广到西域,设高昌郡。高昌郡即吐鲁番前身。
  踏上故城景区广场,就看见黑褐色的玄奘雕像立于中心,雕塑身披唐服、脖子上挂着佛珠、手持法器,面容坚毅,背着草帽,穿着草鞋呈大步朝前姿势,显得风尘仆仆。
  高昌故城是新疆最大的古城遗址,以至于19世纪末进入这里的俄国人阿尔伯特·雷格尔惊呼:那儿有一个如同罗马城市一样的废墟。
  故城城堡四周堡孔内,立有多个人物塑像,他们均与途经吐鲁番的古丝路历史相关:
  班勇,班超之子,东汉杰出的军事家,公元123年率五百兵士出塞,驻扎柳中(今鄯善县鲁克沁镇),解除了匈奴势力对汉王朝的威胁;侯郡集,唐朝著名将领,官至兵部尚书,公元640年平定高昌,让丝路重新畅通;陈诚,明朝曾5次出使西域,先后到达17个国家和地区……
  吐鲁番学研究院技术保护研究所所长徐东良认为,吐鲁番位于古丝路东西南北大道交会点上,像一块海绵,汲取着来自中西方的不同文化。
  徐东良介绍,对吐鲁番历史的大量研究表明,当地古丝路历史分史前和史后。史前即西汉以前,当地出土的数千件彩陶表明,这些东西系北方游牧民在游动放牧过程中带入的。当地发掘大量差异化遗骨表明,古时,吐鲁番一带是多民族混居地,正是由于有了他们的生活聚居,才使得西域与中原的文化、物资得以交流和交换,也使得古丝路充满生机。


B 坎儿井滋养世代吐鲁番人
  吐鲁番市与南充一样,也有一条取名为“丝绸路”的城市大道。这里,还有南充人熟悉的“桑葚节”。
  当地博物馆里,珍藏着一件红底金黄图案的丝织物残片。讲解员努尔比娅介绍,这残片系女性胸衣部分,研究表明来自蜀地。“历史上,南充盛产丝绸,丝绸织造业兴旺,这一残片也许来自南充。”努尔比娅说。
  历史上,吐鲁番栽桑养蚕盛行。这里是桑葚最早成熟的地方。至上世纪70年代中期,当地农村还养蚕成风。栽桑养蚕生产丝绸,一度成为吐鲁番城乡经济的一个亮点。如今,当地不再养蚕,但利用桑树举办节庆活动。每年5月,吐鲁番是桑葚的天下,黑色的、白色的、紫色的桑葚挂满枝头,任南来北往的人们品尝。这一现象,触动了当地人推出“吐鲁番桑葚节”的灵感。
  “新疆第一鲜·吐鲁番桑葚节”是新疆“爱新疆、游家乡”主题活动的重要内容,每年5月,大量游客走进吐鲁番桑林采摘桑果,开展吃桑果大战,与此同时,民俗服饰走秀、桑葚养生论坛、采桑自驾游、桑葚夜曲、阳光蚕宝宝微信评选、托克逊红河谷徒步露营等活动相继举办,让吐鲁番热翻天。
  2016年吐鲁番桑葚节期间,当地特意邀请高空王子阿迪力来吐鲁番葡萄沟景区,举行达瓦孜表演。千人采摘的盛况,被称为桑葚节举办以来最为壮观的场面。
  距离乌鲁木齐182公里的吐鲁番,被天山拥抱,这里的高温季节,降雨成为一种奢望。如同大面积的葡萄园一样,当地大片的桑园生长茂盛,得益于当地独具特色的坎儿井的地下灌溉。
  吐鲁番年降水量虽然只有16毫米,但却有成百上千条地下河,来自天山的雪水源源不断地涌向吐鲁番盆地,成为当地永不枯竭的水源。被称为“中国地下运河”的坎儿井,是当地人的历史杰作。坎儿井究竟始于何时已无史可考,也许从吐鲁番有人类活动就开始了。
  坎儿井作为人工开凿的地下暗河,把天山脚下的地下水引到地面来,用于盆地绿洲上人们的生活与生产。吐鲁番盆地北高南低,低于海平面以下的面积达2085平方公里,坎儿井源源不断的雪水,不仅滋养当地的葡萄、桑树、枣园、庄稼,更滋养吐鲁番一代代民众,以及丝路上南来北往的商客。


C 融入吐鲁番发展的南充创业者
  在吐鲁番采访期间,正值“第28届中国丝绸之路吐鲁番葡萄节”。吐鲁番市文化体育和旅游局宣传推广科科长金铃介绍,近些年来,当地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大打旅游牌取得长足进步,去年,吐鲁番接待游人1608万人次,旅游收入150.4亿元。
  60余万人口的吐鲁番,改革开放后,接纳了大量的外来创业者,包括好几万名南充人。吐鲁番市区往西20公里处,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12师221团所在地,那里有一位响当当的人物,他叫蒲铭春,是嘉陵区双桂镇人。
  8月26日上午,采访组一行在蒲铭春的带领下,到当地一座在建城市公园逛了一圈,这座公园由蒲铭春所有的公司开发。“计划投资近2000万元,今年建成。”蒲铭春介绍说。
  工地上,推土机轰鸣,公园雏形已现。按照计划,该公园绿化面积30%,中间为一组高60余米的“兵团风采”雕塑。广场一角是尚未拆除的土坯平房,是吐鲁番城市建筑物的前身。“20多年前来这里创业时,吐鲁番城市的建筑全是这样的房子。”蒲铭春说,融入当地发展,得益于改革开放,作为吐鲁番城市建设的见证者和亲历者,吐鲁番是他的第二故乡。
  蒲铭春的创业史,与万万千千南充外出打拼的务工者雷同。
  小学毕业的他外出闯荡,属于迫不得已。家庭困难,促使他背井离乡。走过一大段辛酸路,吃了数不清的苦,他最后落脚吐鲁番。10年前,他承建了221团小学的教学楼,从而揽得“第一桶金”。正是这第一桶金让当地人看到他的诚信,读出了他的吃苦耐劳,从此,他与当地的基建结下不解之缘。
  如今,蒲铭春手下在建的工程达10多个。他带出的一大帮南充老乡,成为他的团队精英。
  去年,蒲铭春返乡,在双桂镇范家桥村着手开发桑叶茶种植,与当地联手,规划2000亩桑叶茶种植基地。随后平整土地建苗圃,育苗成功。“今年底将栽种桑树1000亩,明年再栽下1000亩。”助力家乡发展桑叶茶,蒲铭春的底气来自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蚕桑专家向仲怀。“向院士多次来我们村,指导桑叶茶的种植。”蒲铭春说。(
特派记者 岳龙 李波 张亚斌 祝安勇 发自吐鲁番
【责任编辑:nsw】

南商网相关报道 :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