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艺术的传承自有其规律,不管是师徒传承还是职业教育,都离不开两个环节,一个是人与人之间的教导与学习,另一个是市场土壤的滋养。没有传承则会断代,没有市场则缺乏活力。
为了传承和发扬极具地方特色的文化艺术,南充遵从这一规律并进行创新。组建成立“大师工作室”“艺术委员会”,聘请国内知名艺术家担任艺术总监和艺术指导,引进一批中青年文艺人才落地南充,充实文艺创作队伍……同时,引入市场机制,川北大木偶、王皮影等非遗项目焕发勃勃生机。
1 师徒传承 非遗精华发扬光大
2018年2月25日,由四川省(南充)大木偶剧院制作的两只“熊猫队长”,亮相韩国平昌冬奥会闭幕式。川北大木偶的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让“熊猫队长”在国际舞台大放光彩。
民间草根戏,走出乡野奔向国际舞台,川北大木偶历经300余年的蜕变,拂袖掸尘,变脸下腰,神乎其技。“熊猫队长”大放光彩的背后,是南充在大木偶造型方面多年的艺术积累。其中国家一级木偶造型设计师刘霁对南充木偶造型艺术的贡献让人铭记。
2018年8月21日上午,85岁的刘霁在北京因病辞世。这位在木偶制作界称得上是泰斗级人物的老人一生钟情于川北大木偶,也因川北大木偶与南充结下了一段不解情缘。
刘霁是中国木偶剧院原副院长,享受国务院津贴,曾受邀为四川省(南充)大木偶剧院(以下简称大木偶剧院)等各地木偶剧院,以及经典木偶剧《大闹天宫》《哪吒闹海》、央视经典儿童节目《智慧树》设计制作木偶。
2014年,大木偶剧院成立“大师工作室”和“木偶制作研发中心”,组建专业的攻关团队,并聘请刘霁担任艺术顾问。成为艺术顾问后,刘霁多次来到南充,先后参与了《千里共婵娟》《龙门传说》《彩蝶的神话》《丝路驼铃》等众多节目的木偶创作。其中,《龙门传说》在“金狮奖·第四届全国木偶皮影剧(节)目展演”上斩获最佳剧目奖等4项大奖,《彩蝶的神话》获得第21届国际木偶皮影艺术节优秀剧目奖。
刘霁不仅为川北大木偶设计创作了众多优秀的舞台形象,也为南充培养了优秀的木偶制作人才。大木偶剧院的木偶造型师、今年40岁的胡文平就是老人在南充收的徒弟。从2011年底开始,胡文平跟随刘霁学艺,先后参与了《彩蝶的神话》《千里共婵娟》《龙门传说》等经典剧目中木偶的造型设计。4年的耳濡目染和勤学苦练,为他独立操刀打下了较好的基础,2015年,胡文平独自担纲木偶神话剧《蚂蚁丁丁》的造型设计,该剧在南充大剧院演出后深受孩子们喜爱。“我一定不会辜负老师的期望,将大木偶艺术发扬光大。”胡文平说,能成为一代木偶造型大师的弟子,他十分荣幸。
这种师徒传承不仅仅体现在川北大木偶,在皮影以及剪纸方面都有非常明显的传承脉络。
1988年6月,阆中王文坤家庭皮影艺术团代表中国前往奥地利参加世界艺术节。在“音乐之都”进行12天的演出后,名动维也纳,架不住当地市民的热心挽留,又延长出演10天。一时间,王皮影的声名随着新闻的传播不胫而走,完成了从王灯影到“王皮影”的蜕变。
王文坤的孙子王彪从小跟随王文坤学习皮影,如今已成“王皮影”传承人。同样的传承也在剪纸艺术大师何作霖和儿子何小锵之间传承。
2 融入职业教育 非遗传承系统化
此外,南充还在非遗项目传承保护方面进行了机制方面的创新。跟大中专院校以及相关院团合作设立“非遗传习班”,招收学员进行系统教学。
5月8日上午,市川剧团“非遗传习班”里,40名年轻学员正在练功。弯腰、压腿、劈叉,12岁的女孩王奕灵练得有板有眼……
2016年,听说南充要开班教川剧,阆中的王奕灵经过嗓音、形象、形体三轮测试,从300多人中脱颖而出,成为南充首个川剧“非遗传习班”的一员。
过去剧团采用“团带班”模式,学员一边接受川剧基本功训练,一边由剧团邀请老师传授文化课,“偏重艺术培养,演员文化素质不高,渐渐吸引不到年轻人,造成人才断层,出现21年招不到人的情况。”市川剧团负责人说,而“非遗传习班”突破这一瓶颈,学员授予职教文凭,成绩优异者还能继续深造。吃住和学费均由剧团负责,学员毕业后可直接进入剧团工作。
如今,孩子们已经登上了舞台,在2018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上,市川剧团表演的节目中,37名演员中有8人是来自非遗传习班的学员,姑娘们精彩的表演给前来观摩的专家和现场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去年6月14日,当时的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南充职业技术学院联合举办川北大木偶全日制学历教育传习班,招收木偶和皮影艺术表演及制作学员60人。
据了解,传习班学制为中职3年,在校期间,传习班学员不缴纳任何费用,同时每月还享有生活补助。毕业后,发给中专文凭,通过国考的学员,还可进入南充职业技术学院艺术系民族艺术表演专业大专班学习;升入大专班学习期间,同样享受学杂住宿费全免优惠政策以及生活补助;3年大专毕业后,有机会专业从事木偶戏、皮影戏表演和制作工作。
打破传承旧习,阆中王皮影的步子也很大。2017年,国家艺术基金“皮影工艺·创作”培养工程项目首期培训班在川北王皮影艺术团阆中驻地开班。来自全国10多个省的20名学员在1个月时间里,系统学习川北王皮影的造型设计及雕刻工艺。
过去,王皮影有“传内不传外”的传统,表演者全为家庭成员。王皮影第七代传人王彪打破祖训,与四川大学、西南民族大学等高校合作,共同致力于皮影艺术的记录、研究、收集整理,以及传承保护等工作。“培训班里有资深的皮影业内从业人员,有初学者,也有皮影艺术爱好者。”王彪说。
目前,王皮影正培养皮影戏的专业人才,创作新的皮影戏节目和销售衍生工艺品。王彪介绍,他们正在联系高校定向培养动漫方面毕业生。
3 市场+政府 助力非遗传承保护
包括“非遗传习班”在内,非遗保护传承的创新,也必须以市场为基础。在非遗根植市场土壤方面,南充有着很多的经验。
大木偶剧院尝到市场化运作的甜头越来越多。该剧院院长唐国良告诉记者,大木偶剧院2005年开始常年定点在峨眉山风景区开展旅游专场演出,从当初单纯挣出场费,现已发展到出场费、原创和管理入股分红,单在峨眉山的收入已过百万元。
“王皮影”在走向市场方面也取得了不错成绩。2000年,王彪夫妇的皮影戏在成都的“顺兴老茶馆”开演。头一年几乎都在赔钱,坚持到2004年终于有转机。最高峰时夫妻二人每月就有将近15000元的收入。2007年,王彪兄弟二人出来创业,租赁嘉陵江畔的一套房子作为表演场地,投入了将近30万元,于当年4月28日正式开业。“当年‘五一’七天长假挣了15万元,这给了我们很大的自信。”王彪说。
王皮影民俗文化园去年10月开园,开展皮影传习、展览、演出以及工艺品的制作等活动,并主打“王皮影”的品牌。在此基础上进行旅游产品开发,并只在王皮影民俗文化园内生产与售卖。纯手工制作的“王皮影”,借助传统的故事,涉及阆中的人文景点,山、水、城等200多种类型产品,目前市场上已经投放有40多种(皮影工艺品),并预计以两到三年为周期推出新产品。
能走向市场的非遗项目,南充基本上都引入了市场机制。但市场之路尚未铺开,传承面临困难的非遗项目,则需要政府“帮一把”。去年4月,《南充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法》正式施行。从保护职责、调查与保存、代表性项目名录、传承与传播、利用与保障、法律责任等方面,对非遗保护提供了制度保障。
以培养传承人为例,《办法》首次引入高校参与非遗人才培养,推广实施家族传承、师徒传承与现代职业教育相结合的传承人培养模式,鼓励高等院校、职业技术学校或者研究机构通过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专业、设立传承班以及与相关单位联合办学、办班。
更多“真金白银”正投向非遗保护。《办法》明确设立专项资金保护非遗,纳入政府购买服务范畴等。近年来,南充每年预算300多万元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工作,并开工建设南充市博物馆、文化馆新馆、非遗演展中心、川剧演艺中心等。(记者 易立权 实习生 柴梓嫣 罗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