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的南充,生机勃勃;果州大地,一片繁忙。
南充,项目招引精准发力。市委、市政府确定4月8日至4月13日为南充市“开放年”春季攻势活动周,全市“2+10”招商小分队奔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开展投资促进活动,取得累累硕果;南充连续三年被评为全省年度投资和重点项目推进工作成绩突出单位,获得省政府通报表扬。
南充,项目建设如火如荼。2018年,南充项目建设大会战亮点纷呈,省、市重点项目分别完成投资258.3亿元、1711.6亿元;全市GDP总量首次突破2000亿元大关,达到2006亿元,列全省第5位,在川东北率先跨入“2000亿俱乐部”。
2019年,聚焦南充发展,聚焦人民所期,市委运筹帷幄,大力实施“产业年、项目年、开放年”行动,扎实推进重大工程项目,集中力量实施300个重点项目,计划总投资6340.6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461亿元。
以项目为支撑 夯实发展基础
“抓发展首先抓产业,抓产业关键抓项目。”市委书记宋朝华一语道破南充发展要义。
2018年,南充紧扣“5+100”重大工程项目,全年完成项目投资1338.7亿元,增长10.5%;实施省重点项目40个、市重点项目300个、市重点推进项目100个,分别完成投资258.3亿元、1711.6亿元、860.4亿元,占年度计划135.7%、125.2%、122.3%,项目攻坚取得明显成效。
在嘉陵区新能源汽车产业园的吉利四川商用车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自动化流水生产线全程几乎不需要人工操控,一辆辆新能源商用车在这里总装下线。据统计,2018年,该公司销售整车5488台。
汽车汽配产业发展突飞猛进,其他产业项目也快速推进。在高坪科创中心,9栋大楼主体建设基本完成,正在进行室内装饰。将军路嘉陵江大桥建设加快推进。
2018年,全市实施重大城建项目183个,完成投资554.7亿元。滨江大道、江东大道、玉带路、西华路、石油东西路、育英路、果城路等城市干道提升改造工程全面完成;“印象嘉陵江”湿地公园、川东北金融广场、“缤纷水岸”湿地公园、双女石公园等城建项目精彩呈现;市博物馆、高铁商务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加快推进。
2018年,南充市十项民生工程及20件民生实事全部达到或超过项目执行进度节点及完成时限要求。同时,南充坚持把“100件大事”作为牵引带动全局工作的“牛鼻子”,按照工程化、项目化、具体化的要求,细化分解支撑项目229个,逐一挂出作战图、下达任务书、列出时间表,“100件大事”全面铺开,完成年度投资1100亿元。
盘点南充2018年经济“成绩单”,项目撑起南充经济发展脊梁,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006亿元、在川东北率先迈入“2000亿俱乐部”,增速9%、居全省第3位;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674.73亿元,同比增长15.5%,居全省第3位。
挂图作战抓执行 挂责问效抓落实
“项目攻坚关键在抓执行、抓推进、抓落实。”市委书记宋朝华明确指出项目攻坚要害,将挂帅出征、挂图作战、挂责问效和月调度、季拉练、年考核进行到底。
挂帅出征,项目攻坚高举高打。南充成立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市政协主席、市委专职副书记、市政府常务副市长为副组长,相关市级领导和市直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重点项目领导小组,每月召开一次全市项目工作调度会议,专题听取各地项目工作推进情况,及时解决问题,研究部署下阶段项目工作;将市级重点推进项目明确到相关市级领导,实行“兵团化”管理,具体负责项目指导、协调、督促工作。
挂图作战,项目推进紧而又紧。南充市300个市级重点项目和100个市级重点推进项目图,在南充市、县两级主要负责人办公室墙上随处可见,项目图上罗列有重点项目名称、工作进度、责任单位、完成时间等,一目了然,清清楚楚。
坚持项目管理和服务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为项目建设提供制度供给和服务保障。为不断完善项目建设顶层设计、领导机制、推进机制和问责机制,南充出台《关于创新工作机制加快重点项目建设的通知》《关于切实做好2018年重点项目前期工作的通知》《关于进一步促进民间投资的通知》《关于推动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的实施办法》等7个系列操作性文件,逐步形成重点项目推进制度体系。
坚持“挂责问效”,每季一现场拉练、一阶段评比、一集中开工,高压推动项目,做大投资量、做大工作量、做大实物量。同时,一月一督查、一调度、一挂牌,始终做到研究部署高频率、调度推进高密度、暗访督查高强度,要求每个重大项目都要明确领导责任、建立台账清单、严格督查问效,确保重大项目建设专班推进、专人落实、专案问责,坚决确保顺利完成项目建设目标任务;定期举行重大项目集中开工,以开工倒逼项目前期,助推项目加快建设;项目攻坚每季度现场验靶,形成“水紧鱼跳”的推进氛围。(下转2版)(上接1版)
优化制度机制 助力企业发展
南充坚持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优化发展环境,致力于打造全省开放合作副中心,让产业、人才、资金在这里聚集、成长、壮大,让南充实现了从“筑巢引凤栖”到“花开蝶自来”的嬗变,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跃上新台阶。
“现在,办施工许可证很方便,当天交资料,当天就能拿证。”顺庆区一市政项目负责人赵平感慨道,南充政商环境优、风清气正,政府工作人员一心为企业着想。他在市政务服务大厅办理施工许可证时,因为资料齐全,只跑了一个窗口,当天就拿到施工许可证。“环境好、办事快,企业一门心思抓生产,不用将时间耗在办证和审批上。”赵平说。
企业在南充办事越来越便捷,得益于南充创新推出的建设项目“五证合一”审批制度,将建设项目报建、合同备案、质量报监、安全报监、施工许可证办理5个建设审批服务事项整合为1个施工许可事项,使得审批时限由35个工作日缩短为5个工作日,只要资料齐全,施工许可证“立等可取”。
南充除了推出建设项目“五证合一”审批制度外,还推出了“四联合”评审勘验机制,对市级权限范围内的政府重大投资建设项目、招商引资项目和涉及本地民生、经济发展非政府投资建设重大项目进行联合评审、联合踏勘、联合图审和联合验收。“联合评审办结时限压缩到18个工作日,联合勘察在踏勘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签署踏勘意见。”市政务服务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说。
“‘四联合’评审勘验机制找准了堵点、击中了痛点、抓住了盲点。”市纪委监委一名负责人说,以重大项目审批和验收为例,过去由各部门分开审批和验收,一个项目要多次接受不同部门审批和验收,不仅流程多、时间长,还给权力寻租留下空间,通过“联合评审”“联合验收”,这一弊病得到杜绝。
下放和取消审批权限,对企业来说,意味着又一道程序和关卡被撤销。在南充,除跨区域项目和核准目录明确由国省核准外,其余一律下放至县(市、区),一律实行互联网备案并当天办结。这项措施的出台,使得审批事项与2014年相比累计减少70%,“审批多”问题迎刃而解。
为进一步优化政商环境,促进南充经济高质量发展,我市出台了优化经济发展环境“30条”意见和加快推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意见,并全面开展政策评估梳理,清理修订已过时和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督促推进商事制度改革,实现“三十八证合一”,打通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瓶颈”;持续开展“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专项治理,逗硬查处“中梗阻”行为。市政府、市纪委监委组织相关部门到成都、重庆等地考察学习,对我市重大项目审批涉及各环节的办结时限进行优化、提速,在项目审批上提速达79.6%,创造了高于成渝审批服务事项的“南充速度”。
优化发展环境 清除发展“绊脚石”
南充把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纳入党风廉政建设监督内容,及时发现并督促整改问题,每年集中开展查处“中梗阻”专项行动,查处“中梗阻”案件。
为打造“亲”“清”政商关系新生态,市纪委监委创新监督方式,紧盯企业发展环境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开展重点监督,进一步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让企业发展安心、舒心、放心。
如,创新“常态+暗访”监督,建立“纪检监察110”制度,在每个企业公布县(市、区)纪委联系干部照片、电话、举报范围,畅通企业举报渠道;及时发现并督促整改问题,充分保障企业合法权益,真正让企业家卸下包袱,安心发展。
市纪委监委创新“互联网+”监督,聚焦经济发展环境中的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典型问题,每月开办1期《阳光问政》、每年开办2期《阳光问廉》全媒体直播节目,畅通“96960”行政效能热线,倒逼问题整改,严肃追责问责,净化营商环境。
为减轻企业负担,南充各级各部门持续开展涉企收费、中介服务、政策兑现、要素保障“四项清理”,不断简程序、降成本、减负担、提质效,打通服务企业“最后一公里”。截至目前,全市清理不合理证明事项250项,保留证明事项14项,停征、暂停和取消政府性基金、行政事业性收费45项;责成16家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注销“僵尸”社会团体100余家;财政、税务、投促等部门逐项梳理并公布中、省、市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各项财政补贴及奖励政策,大力开展招引优惠政策履约不到位、承诺不兑现等情况监督检查;建立完善水、电、气公共服务应急管理联动机制,强化生产要素供应预测预警、保障服务能力。
南充正在成为创业福地,大项目、好项目纷至沓来。2018年,南充新签约项目269个、增长29.3%,实现到位资金680.7亿元、增长17.2%,5个百亿重大项目签约落地。
好的政商环境,助推了全市民营经济健康发展。2018年,全市新增各类市场主体4.2万户,实现民营经济增加值1220.7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60.9%。南充获评全省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先进市。
优质的政务服务,凸显叠加效应。开放的高度,决定发展速度。南充全市上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在一股劲的合力之中,南充给“追梦人”搭建起实现梦想的支点。(记者 易立权)
原标题:筑巢引凤栖 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