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城市商情 >

留住乡村好风景 提档升级迎客来

2019-04-01 11:38:55   来源:南充日报    
  春光明媚,正是乡村旅游的大好时节。3月31日,记者从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获悉,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乡村旅游已成为促进城乡融合、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之一,经过近些年的发展,目前,全市共打造乡村旅游景区17个,国家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1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县3个、乡村旅游强县1个、示范乡镇16个、示范村29个,成功创建省级旅游扶贫示范区3个、示范村30个,评定民宿达标户64个、星级农家乐(乡村酒店)233家,吸纳就业逾5万人。据统计,2018年全市乡村旅游总收入近83.5亿元,接待游客1738余万人次。
  南充乡村旅游,正如火如荼发展,有了乡村旅游的强力支撑,南充正朝着建设旅游经济强市,打造成渝旅游第二极、中国西部重要旅游目的地的目标迈进。

全市已打造乡村旅游景区17个
  3月24日上午10时,春雨过后,天空放晴,正值周末,顺庆区西山风景区各家农家乐十分热闹,门前停满了小汽车,前来休闲的市民结伴而行,有的围坐一起品茗聊天,有的尽享垂钓乐趣。在西山风景区环山路上,随处可见休闲散步的人们,三五成群,或徜徉在新鲜空气中大口呼吸,或驻足在山上开阔的观景平台极目远眺……
  当天,在阆中市天林乡五龙村,春光洒满这个曾经偏僻贫穷、而今村美业兴的美丽乡村,三五成群的游人行走在五龙村,在村里或观花赏景,或骑游垂钓。游人走进建筑面积2000余平方米、展出5000余件物件的五龙村阆中农耕文化体验馆,只见农耕历史长廊上挂满了簸箕、筲箕、蓑衣、草帽等生产生活工具,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大家纷纷拍照留念。
  “我市的乡村旅游起源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最早以城乡接合部农家乐为主,尤其以顺庆城郊西山附近的农家乐为甚。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随着城镇居民收入的增长和城镇化建设步伐的推进,乡村旅游逐渐在南充城区周边自发兴盛起来。地域广阔和人文自然多样性造就了我市乡村旅游产品类型和结构的丰富,具体可分为‘城市依托型’、‘景区依托型’、‘农业公园型’、‘农业产业型’和‘民俗风情型’五大类型。”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西山风景区的乡村旅游就是典型的城市依托型,马鞍镇琳琅村属于景区依托型,阆中市五龙村则是典型的民俗风情型。此外,中法农业科技园是典型的农业公园型,以“看花海美景”和“品有机食品”为一体打造的综合性生活公园———中国有机生活公园则是农业产业型。
  记者了解到,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乡村旅游已成为促进城乡融合、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之一,是一项朝阳产业和富民工程,造血功能强,惠及百姓广,对农民增收致富、城乡统筹协调、产业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发展前景十分广阔。据统计,经过近些年的发展,全市已打造乡村旅游景区17个(其中乡村旅游A级景区13个),国家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1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县3个、乡村旅游强县1个、示范乡镇16个、示范村29个,成功创建省级旅游扶贫示范区3个、示范村30个,评定民宿达标户64个、星级农家乐(乡村酒店)233家,吸纳就业逾5万人。

七大乡村游成效不断显现
  近年来,重大项目实施、重大品牌创新、红色旅游发展、特色营销推进、融合发展推动、基础设施完善、服务监管提升七大乡村旅游发展成效不断显现,乡村旅游在全市的蓬勃发展,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
  在乡村旅游重大项目实施方面,全市以推进“双百亿工程”为抓手,加快实施旅游板块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制定了《南充市“155发展战略”旅游板块重大工程项目2018年行动方案》,重点推进顺庆西河生态乡村旅游开发、高坪中法农业科技园、四川阆中嘉陵江流域生态农业旅游综合保护开发(阆中水城)、南部升钟湖国家旅游度假区开发建设、蓬安相如湖旅游度假区等22个重大项目。在重大品牌创建方面,全市积极创建国家、省级旅游度假区,推动阆中嘉陵江山、南部升钟湖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推动蓬安相如湖旅游度假区建设,并对阆中古城、朱德故里2个5A级旅游景区、西山风景区、高坪凌云山、升钟湖等4A级旅游景区进一步完善功能,上档升级,不断提升景区内涵,丰富旅游业态。在红色旅游发展方面,全市实施红色旅游提档升级行动,以朱德故里5A级景区为龙头,进一步丰富南充红色旅游内容体系,深入挖掘营山、阆中、南部等川陕革命根据地和川北行署等红色旅游资源,推动朱德故里申报为全国红色联盟基地,张思德干部学院申报为全国红色教育基地。
  为推动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我市编制了《“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规划》,重点推进文旅、交旅、康旅、农旅、工旅、商旅等融合发展,实施一批融合发展的重大项目,探索推进规划、项目资金、技术标准、工程实施、项目考核等五个统筹,促进行业项目要素旅游化。西充桃花节便是一个成功的融合发展例子。全市在乡村旅游方面,着力做好旅游扶贫开发,采取“打造景区带动型、发展乡村旅游型、开发旅游商品型”三种旅游扶贫模式,将旅游扶贫重点村打造成特色旅游景区。加快农旅融合,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发展观光农业和休闲农业。加快文旅融合,充分挖掘南充优势文化资源,深度开发多元文化旅游产品,使得更多的游人前来游玩观赏。
  此外,我市乡村旅游的基础设施也在不断完善, (紧转2版)(紧接1版)全市各个乡村旅游景点按照吃、住、行、游、购、娱、信七大要素,不断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完善游客住宿接待体系,推进旅游饭店转型升级,实施智慧旅游工程,进一步优化南充旅游政务网板块结构,建立旅游信息网站和气象交通等多种信息发布系统,支持旅游集聚区(景区)建设以自动化导览讲解、信息联播、客流实时采集监控、电子售票、电子商务、旅游管理等为主要内容的数字管理系统,向游客提供“一站式”旅游信息网络服务。
  “在服务监管提升方面,我们建立了‘1+3+N’的旅游执法体系,深入开展安全隐患整治、不合理低价整治、欺客宰客购物整治三大整治行动,严厉打击扰乱旅游市场经营行为。并且全面建成‘旅游运行监管安全应急平台’,实现与省级平台无缝对接。”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抓机遇不断提档升级
  “我市发展乡村旅游的优势和机遇还是很明显的。”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我市抢抓“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建设”“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旅游精准扶贫”等乡村旅游三大发展机遇,依托212国道(南充段)旅游开发将深化国家战略政策,丰富战略走廊内涵,拓展南充整合发展战略空间,强力推动旅游产业提速转型进程,带动关联产业融合提升,优化发展软环境,凸显南充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进一步提升南充对外交流的窗口作用。
  “优势和机遇明显,但我们还是要清醒地看到,目前,我市乡村旅游发展还存在着‘同质化比较严重、市场半径比较小、管理服务比较粗放、季节性比较强’等问题。”该负责人表示,这些问题具体表现出来就是,目前,全市乡村旅游普遍存在乡村文化内涵挖掘展示不够,旅游产品单一、档次不高,总体呈现一味模仿的现象,让乡村旅游新鲜感的实效性立减。
  乡村旅游的市场半径一般不超过50至60公里,我市乡村旅游的主要客源还是以本地、周边城市居民为主,市场半径较短,外地游客较少。而一些地方的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大多为当地老百姓,许多乡村旅游景区管理人员由村干部兼任或由当地农民担任,经营管理能力较弱,开拓市场意识不强,经营管理理念落后,普遍缺乏市场竞争意识、环境保护意识,客源市场没有打开,大多数时间生意清淡,加上乡村旅游季节性非常明显,总体呈现春秋两季游客较多、夏冬两季游客稀少的状况。我市目前乡村旅游风头正劲的发展模式主要是农业观光型和农业产业化型,这两种类型都主要是以观花、赏果、采摘、体验高科技农业为主,季节性明显,当季时人多,吃住都很难保证,过季时人少,这些是我市发展乡村旅游不得不面对和需要改善提升的问题。
  记者了解到,为进一步加快乡村旅游发展,我市围绕“南充新未来·成渝第二城”战略目标,瞄准“国内一流、国际知名”战略定位,高标准编制了《嘉陵江流域(南充段)旅游开发总体规划》,全力打造“有山有水、有田有家、有园有景”的西部最美乡村旅游目的地。围绕城郊乡镇、农业观光园、重大旅游景区、民俗特色地方,合理布点,体现多样性、层次性、集中性、特色性,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求,根据各地资源特色进行整合,重点和优先发展城市周边和主干道沿线交通条件和基础条件好的地方,特别是在新农村示范点融入乡村旅游元素,发展乡村旅游景区,打造旅游脱贫示范村,带动当地农户脱贫增收。(记者 杜杰)

【责任编辑:nsw】

南商网相关报道 :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