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产业学堂 >

共兴蛴蟆节带火后备箱经济

2019-02-22 09:50:07   来源:南充日报    

万人共襄共兴蛴蟆节盛宴。

游客们拿着各式彩灯,前来踏青送年。
孩子们学做蛴蟆灯。
  举一盏灯,行一段路,吟一段歌谣,许一个美好心愿,2月18日,农历正月十四,数万人聚集在潺潺流淌的西河之滨,共赴一场穿越之旅,共襄一场新春盛宴:共兴蛴蟆节,96公里长的西河流域诞生的独特地域民俗。
  万人汇聚的蛴蟆节是共兴镇壮大发展的有利契机。该镇以节日为吸附人气的龙头、城乡融合发展的纽带,与乡村旅游、乡村振兴有机结合,大力推进“后备箱经济”。

溯源:西河畔古老的民俗
  西河从西充青狮乡发端,在共兴留下20公里的逶迤身姿,最后汇入嘉陵江。96公里长的西河不仅哺育了两岸勤劳的群众,也诞生了蛴蟆节这一独特的地域民俗。
  节日缘何而来,史料已无可详考,唯有传说纷纭。相传在明末清初,张献忠屯兵川北,与官兵激烈厮杀,大小战役不下百次。战场上腥风血雨,河流中污秽不堪,引发瘟疫蔓延。当地百姓赴庙宇祈福,但无济于事。后经云游道人点拨,道是浊血触怒河神,河神降下“蛴蟆瘟”以示惩戒。
  时至今日,科学已可拨开迷雾。立春之后,正值病菌活跃时期,川北迎来“倒春寒”。古时防疫措施落后,群众尤其是小孩易患传染病。此时青蛙于冬眠中苏醒,将病因归咎于青蛙并诞生送瘟神这一习俗也就不难理解。
  “瘟神”作祟,如何将其送走?百姓自有办法。制作一只代表瘟神的灯,然后将其丢入河中。一场庄重的祭祀,时间自然安排在夜间。遥想300年前,正月十四,夜风清凉,西河两岸灯火辉煌,男女老幼手提蛴蟆灯,“十四夜,送蛴蟆,蛴蟆公,蛴蟆婆,我把蛴蟆送下河。”歌谣悠扬,灯影绰约,古老的川北大地上充盈着一种神秘而又苍劲的力量。
  除送蛴蟆外,活动当天还有“摇嫩竹”“燃草龙”“锤老鼠”等民俗。孩子们抱着高大挺直的嫩竹,边摇边唱“嫩竹高,我也高,嫩竹长,我也长”,或者使劲拍打人家房门,玩一次帮人家赶走老鼠的游戏。大人们则扎起草龙,并在龙嘴里注入五谷杂粮,边走边舞,抵达终点后点燃草龙,祈求五谷丰登。
  “祈求健康丰收,蛴蟆节是中国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西华师大文学院教授杨小平对蛴蟆节有着多年的研究,他介绍,出于最原始的需求,蛴蟆节在西河片区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尤以顺庆区共兴镇、嘉陵区、遂宁市蓬溪县为甚。

传承:万人的狂欢夜
  “蛴蟆节也是一次温暖的聚集。”杨小平介绍,纵观蛴蟆节的发展,经历着从民间自发到党政介入,从零散分布到区域集中,从消灾祈福到多元需求的过程。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日渐繁华,乡村空心化严重,昔日漫山遍野的祈福灯火已不复存在。而在城市与农村的某些节点,逐渐承载起了这流传百年的古老习俗。
  作为泛西河流域的重要集镇,共兴镇交通便利,辐射面广,辖区居民热衷传统文化,为蛴蟆节传承发展奠定了基础。
  每逢正月十四,共兴镇及周边乡镇居民都会自发聚集于共兴场镇,上万人共襄盛举。“群众参与热情高,但缺乏管理,安全隐患较大,党委政府必须站出来。”共兴镇党委书记任彦东介绍,共兴场镇较为狭窄,212国道穿镇而过,周边河道纵横,蛴蟆节期间,上万人聚集,还有很多老人和孩子,极易发生火灾、溺水和踩踏事故。为保一方平安,更好传承民间习俗,从2012年起,该镇党委、政府为市民打起了“下手”,优化线路,丰富内容,并与区级多部门一道,全天候现场蹲守,全力保障活动顺利开展。以今年为例,该区共有11个部门参与活动管理与组织。除此之外,很多公益组织也派出志愿者,现场组织交通、维护秩序和紧急救援。
  改变的不仅仅是形式。300余年的社会发展,蛴蟆节在高度聚集化的同时,也被赋予了更多的内涵。
  “一年到头,过来踏踏青,送送年。”市民弋建国说,这几年的蛴蟆节,他一家人都没有落下,主要是到农村来呼吸下新鲜空气,感受一下节日的气氛。
  “回来沾沾乡土气息,这种人山人海的赶集式场面,让人怀念。”市民朱海年逾不惑,出生于农村的他坦言,小时候,农村人口多,逢场赶集尤其是春节,场镇上全是黑压压的人头。如今,乡村人口渐少,能够有机会回到农村,目睹昔日的盛况,于内心是一种极大的喜悦。
  “我和孩子都相信科学,点灯送蛴蟆,与大家欢度节日,也在无声中教育孩子这片土地是我们的根。”作为教育工作者,董清才如是说。
  无论是寻求踏青的惬意,重温往事的情怀,或者更高层面的寻根意识,300年长沟流月,如今的蛴蟆节,已从神的祭祀成为人的狂欢,神秘的传说渐渐淡化,但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古今相连,在温暖的聚集中,人们尽情享受各自的幸福与快乐。

发展:乡村振兴的发力点
  “闹热是闹热,但只有一天。”蒋炳贵在共兴场镇经营着一家餐馆,每年蛴蟆节,游客蜂拥而来,餐馆生意火爆。高兴之余,他也隐隐有些担心,“做生意图的是细水长流,过节每年只有一天,人太多,我们的接待能力也有限。”
  “感觉组织上还要加强,耍的东西也不太多。”范吉涛是一位摄影爱好者,他表示,共兴蛴蟆节内容还不够丰富,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车位少,游客满街跑,活动开始后,行经线路狭窄,安全隐患较大。
  “利用蛴蟆节,搞活节日经济,我们也一直在思考。”共兴镇镇长柯军介绍,共兴镇总面积35平方公里,人口约1.5万人,场镇仅有三条街。碍于空间狭小、缺乏支撑产业,长期以来,该地处于“过路场镇”的尴尬境地。这几届蛴蟆节,属于地方居民自发组织,党委政府介入管理,由于场地受限,每次数万人聚集,交通组织、安全管理、秩序维护等压力如山,全体镇村干部和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均忙碌到深夜,第二天还要全面清理现场。对于是否需要壮大节日品牌,部分干部心有疑虑。
  西华师范大学区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蔡东洲认为,近年来,南充市休闲农业发展迅猛,市民近郊游热情持续升温,万人汇聚的蛴蟆节是共兴镇壮大发展的有利契机。以节日为吸附人气的龙头、城乡融合发展的纽带,与乡村旅游、乡村振兴有机结合,实施“以购代赈”等方式,形成市民与当地互动,大力推进“后备箱经济”。同时,当地应加大节日推介力度,处理好节日经济和生态保护的关系,推动可持续发展。
  “机遇转瞬即逝,必须擦亮节日品牌,全面带动经济发展。”任彦东表示,近年来,缺少特色,缺乏支撑,是该镇发展的痛点。随着市委“南西蓬一体化”战略全面实施,顺庆全域旅游链条不断延伸,作为串联顺庆与西充的重要节点,共兴的发展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以蛴蟆节为依托,打好节日旅游牌,助力乡村振兴,是该镇下一阶段的工作重点。该镇将争取多方支持,进一步完善场镇基础设施,串联特色老街、共兴大瀑布、龙腾庄园等节点,做强共兴大汤圆等特色美食,不断丰富旅游内容,延伸产业链条,在做大节日经济蛋糕的基础上,实现旅游常态化、效益长远化。(曾江林
【责任编辑:nsw】

南商网相关报道 :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