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吃喝玩乐 >

流传百年的方酥锅盔

2018-09-06 10:44:08   来源:南充新闻网    阅读:
  “噼噼啪啪,噼噼啪啪……”无论春夏秋冬,对于住在南部县城乐群路附近或者经常经过该路段的市民来说,这种有节奏的敲打声就像是打击乐一样悦耳动听。伴随着这种敲打声,方酥锅盔——一种在嘉陵江畔流传了上百年的民间小吃,让人们在一饱口福的同时,也融入了无尽的情感。


  一个小小的方酥锅盔背后,到底隐藏了哪些故事?9月3日,笔者走进位于乐群路和罗锅巷交会处的一家方酥锅盔店进行采访。
 
  民间的“草根”美食
 
  和面、擀制、放在平底铁锅上烙几分钟,再放到用焦炭作燃料的炉子内壁烘烤几分钟,一个平面形状为正方形、颜色为黄色的方酥锅盔便被制作出来。当天清晨,当笔者来到店门口时,香气四溢、入口即化的方酥锅盔吸引着无数市民前来购买。
 
  “别看做起来简单,前期还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正在制作方酥锅盔的杨军介绍,制作一个方酥锅盔除了要擀制和烤烙外,之前还要经过和面发酵、用食用油和面粉炒制酥面等过程。
 
  “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方酥锅盔,但它却至少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了。”据杨军介绍,早在清代康熙年间,他的祖先就以面粉等为原料,制作一种叫做油旋子的面饼并以此来维持一家人的生计,而他们现在制作方酥锅盔的方法和技术就是从外曾祖父那里来流传下来的。
 
  据介绍,民国时期,杨军的外祖父谢仕清为了躲避抓壮丁逃难来到南部县城郊的红岩子码头,并在码头附近凭借在父亲那里学来的手艺做起了锅盔生意。在制作锅盔的时候,谢仕清通过添加菜籽油和改进制作工艺等方式让锅盔变得香而酥,为了将这种锅盔与其他锅盔区分开来,谢仕清还将锅盔的形状由原来的圆形改变为方形,方酥锅盔便由此得名。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无论是船工、搬运工,还是路过的客商,这种经济实惠的“草根”美食是消除饥饿的好选择,谢仕清也凭借制作方酥锅盔的手艺在当地站稳了脚跟并成家立业。
 
  世代流传上百年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一家人搬迁至县城靠近红岩子码头的乐群路,谢仕清将方酥锅盔店也开到了这里,从小便心灵手巧的女儿谢显秀也跟随着他学做方酥锅盔。后来,由于深受群众喜爱,谢仕清经营的锅盔店加入公私合营并被划归该县饮食公司管理。
 
  上世纪80年代末,年近20岁的杨军继承了母亲谢显秀的“衣钵”,继续在乐群路经营锅盔店。由于有特色、口感好,这家方酥锅盔店的生意一直非常红火。
 
  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人们的口味也越来越“刁”,如何才能让锅盔越来越好吃,不断满足大家的需求呢?在接手方酥锅盔店后,杨军不仅通过添加花椒、芝麻和食盐等作料让方酥锅盔的味道变得更好,还通过改进传统制作工艺让方酥锅盔的口感变得更加香脆且入口即化。
 
  后来,随着人们经济条件的改善,改进后的方酥锅盔逐渐成为该县家喻户晓的“名小吃”。2010年7月,方酥锅盔被列入南充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通过快递卖到省外
 
  “老板,我买两个方酥锅盔。”当天一大早,67岁的谢绍泽老人便来到杨军的店门前购买方酥锅盔。
 
  “这两个锅盔不是给我自己买的,而是用来祭奠去年去世的母亲。”谢绍泽告诉笔者,作为在县城流传了上百年的名小吃,方酥锅盔不仅伴随他从幼年走到了老年,也是母亲生前最喜欢的小吃。而用方酥锅盔作为祭品,不仅体现了自己对方酥锅盔的喜爱,也表达了对母亲深深的怀念。
 
  “小小的锅盔里面虽然味道很简单,但融入的却是千锤百炼的功夫,无论身处何地仍能唤起儿时的美好回忆。”每次回南部探亲,在美国工作的文先生不仅会买很多方酥锅盔给自己和家人吃,还会作为礼品赠送给美国朋友。
 
  “虽然现在好吃的东西很多,但方酥锅盔不仅留住了老顾客,也带来了很多年轻的新顾客。”杨军告诉笔者,他方酥锅盔店的生意一直都很火爆,每天的销量超过500个。
 
  据杨军介绍,现烤现卖只是他们销售方酥锅盔的途径之一,很多外地人还通过电话、微信等方式购买。为了满足顾客的需要,他们则会通过快递的方式,将制作好的方酥锅盔发往广州、上海等地。“由于特殊的制作工艺和选材纯正,在常温下存放30天都不会影响方酥锅盔的口感。”
 
  随着方酥锅盔知名度的提升,不仅在县城的大街小巷中有众多方酥锅盔店,该县部分乡镇以及成都、绵阳等地的人都在学得了相关技术后开起了方酥锅盔店,方酥锅盔的名气也越来越大。
【责任编辑:nsw】

南商网相关报道 :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