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农户-电商-消费者”的直线模式,省去中间成本,让群众获利更多
这些天,嘉陵区集凤镇红瓦房村村民杨盛南累并快乐着。作为该村的种植大户,他家有10亩梨树,今年产量预计能达到1.5万公斤,目前销售已经过半,收入近5万元。
“要是往年我还会担心销路。”谈起今年的销售情况,杨盛南高兴地说,今年进入销售旺季后,他和“中国农夫商城”签订了售卖协议,基本上足不出户就把钱揣进腰包。
据介绍,今年1月29日,由嘉陵区供销电子商务营运有限公司打造的“中国农夫商城”应时而生,主营绿色有机农家米、蔬果、家禽等,给本土农产品拓展了新的销售渠道,为农户铺开了一条致富的新路子。
电商助力 产品集合市场宽
“现在蔬菜瓜果也能网上买,非常方便,而且质优价廉。”家住嘉陵区南虹路的张帝明是一名喜欢做饭的“80后”。他告诉记者,作为一名网购达人,家里百分之五六十的东西都是在网上买的。今年初,他在朋友的推荐下专门下载了“中国农夫商城”APP。现在,米、面、油等近10种生活必需品都是通过“中国农夫商城”下单,有工作人员送货上门。
同时,在商品销售的另一端,供货商来自四面八方。龙岭镇牛寺沟村50多岁的郑荣福便是其中之一,他做梦都不会想到,以前家里的农产品滞销,现在一个电话就能卖个好价钱。
“我不会使用电脑和智能手机,但只要给网站负责人打个电话就有人帮我卖东西,真是太好了。”郑荣福告诉记者,“中国农夫商城”在该镇设有网点,会有专人来考察他的农产品。此前,他家的大米、土鸡、李子等都通过“中国农夫商城”进行销售,短短5个月,已经销售大米7500元,土鸡和禽蛋4200元,李子4500元。
“今年上半年,我们为牛寺沟村20余户农户销售包括家禽、米面、水果等10余种农副产品,销售金额达到5万余元。”据“中国农夫商城”负责人范敏介绍,目前,“中国农夫商城”电商平台主要面向南充城乡居民家庭,实行线上交易、线下送货。
订单服务 以质取胜销路广
红瓦房村是嘉陵区西边一个较偏远的小山村,因种植“翠冠梨”而被市民熟知。如今,该村种植“翠冠梨”规模达到600余亩。自7月11日开始,该村与“中国农夫商城”签订销售协议以来,短短10多天时间,梨子销量达2万公斤。
7月21日上午8时,该村村民杨盛南的电话响个不停,短短2个小时共收到150件订单,共计750公斤,他召集好工人趁着早上天凉正加紧采摘。
“以前根本没有想过梨子会卖那么多。”他向记者介绍,以往每年梨子成熟时,村里也有很多小商小贩前来收购,但销量还是上不去。最多就是头批果子卖得好,越到后来就越不行,直到烂在地里都没有人要。现在通过电商平台面向全国消费者,销路广了,订单自然多了。
产品的销量上去了,质量如何保证。“果子成熟之前,我们会派专人走访跟踪,保证种植环节无公害、无污染;采摘过程中严格按照客户下单要求,按需采摘,并为果农的产品定制‘身份证’可追溯源头;在运输环节中,三区都当天直接送货上门。区县外,24小时内保证送到。若是长途运输,则采用冰袋保鲜,最迟48小时送到客户手中。”范敏告诉记者,产品的质量通过层层把关,消费者信得过,价格也就上得去。目前,该商城的产品远销北京、上海等地。
网络搭台 农民增收前景好
7月22日上午,嘉陵区凤垭山上凉风习习,景色宜人。走进村民张成富的葡萄农庄,仿佛走进一座葡萄大观园,深紫的、绯红的、翠绿的……一串串葡萄挂满藤蔓,令人垂涎欲滴。
“今天下午,‘中国农夫商城’又来了30件、共计150公斤的订单,得赶紧采摘。”张成富在地里一刻也不敢停留,和工人们忙碌着,将刚刚摘下的葡萄包装、装箱。他告诉记者,葡萄农庄占地100多亩,有夏黑、摩尔多瓦、巨峰等多个品种的葡萄,自2012年上市以来销路一直很好。今年,该庄园又与“中国农夫商城”签订合作协议,拓宽了销售渠道。据了解,7月中旬以来,该商城已经为他的庄园销售1000余公斤葡萄,销售收入达1.6万元。
“网络销售缩减成本,直接让利于民。”范敏介绍,对比传统的农贸市场,在网上能实现“农户-电商-消费者”的直线模式,省去中间环节增加的成本,老百姓获利更多,同时网络售卖也起到很好的宣传作用。
据了解,目前,“中国农夫商城”已入驻商家100余家,商品种类逾300种,注册会员近500名,累计关注量30万人次,销售额突破200万元。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中国农夫商城’就是要营造一个‘渔场’,围绕视觉、物流、仓储、客服等薄弱环节强化补链,发挥技术和渠道优势帮助特色农产品拓展销路,通过市场力量壮大产业链、帮助农户利用电商脱贫致富。”范敏介绍说,目前,“中国农夫商城”正在加快构建区、乡、村三级电商服务体系,已在嘉陵区龙蟠镇、龙岭镇等地建立了销售网点,年内将实现全区中心场镇网点全覆盖,并在商城主页开设嘉陵特色馆,将全区的主要农副产品“一网打尽”,从而真正实现农商融合发展,打造嘉陵区农副产品网上交易专区。(樊俊 何涛)